《统计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3-12-05 20:17:19
《统计》教学设计

《统计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教师,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统计》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《统计》教学设计1

教材分析:

教材主要教学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,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。在此之前的学习中,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,会用分一分、排一排、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,会用画“√”的方法记录简单随机事件中的数据,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。本节课内容的教学,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过程,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,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,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。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,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价值。

教学目标:

1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的过程,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,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。

2、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,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。

3、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,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。

教学重点: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,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

教学难点:根据统计需要,正确地分类收集 ……此处隐藏21027个字……: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、女生的人数?

三、拓展延伸

巩固练习。

1)我国1994~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:

1994年:粮食44450万吨,棉花425万吨

1995年:粮食46500万吨,棉花450万吨

1996年:粮食49000万吨,棉花420万吨

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。

我国1994~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

年 月 日

提问: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?为什么?

四、课后反思

第一,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。一年级的学生,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,因此,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,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。

第二,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。在“组织比赛”“饮料购买”“水果生产”这三个活动中,可以通过“老师介绍、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”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。

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,将"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"三维目标融入其中。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,围绕"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?"这一问题展开讨论,同学们情绪高涨,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,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。

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、知识的引导者、活动的组织者,而参与、体验、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,真正体现了"学生是学习的主体"这一教学思想。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,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,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。

《《统计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